光阴悠悠,岁月如流。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以一名知青身份招工到莆田县医院,在药房司药,1985年调院办从事文秘工作,直干现在退休。沧海桑田,卅多年一瞬间。如今回首看当时的莆田县医院与今日之附属医院规模,真乃天壤之别。
(一)
作为刚从山区农村插队出来的知青,回到阔别多年的县城,感到自己像是回到繁华城市了,一切都是新鲜的。虽然,当时莆田县城相当狭窄、简陋,许多民居建筑都有百年以上房龄了;街上行人衣着色调几乎差不多,脚上的鞋也几乎是塑料鞋或布鞋;代步工具只有自行车,也不多见,属于比较富裕人家的交通工具(比今天的小汽车数量更少);街上偶尔驶过一辆小轿车,那一定是行署领导、部队首长乘坐的(县长一般只配备吉普车)。县医院当时有一辆救护车是南京产的,也是莆田机关事业单位屈指可数的几部车辆之一;在县城的中心地段,有一排三层建筑,老百姓称“高楼”,其实也只有三层楼而已,只不过是由于它地势高,所以习惯上大家都叫“高楼顶”;医院的南面大门外,有一条小石板路(后改水泥路,现为梅园东路)名叫“桃巷”,那是因为老前辈们在路边栽了几棵桃树。当时,我也摘了一个尝尝,硬硬的,有点苦涩(俗称苦桃丁),不像今天的水蜜桃那么好吃;医院西边后门通往梅峰寺,要横过一条胜利路,至于“胜利路”名称的由来,其实它早先称“中山路”,在抗日战争胜利后,莆人为欢庆抗战胜利,遂取“胜利路”之名;医院的北面是一个小湖泊,称“小西湖”,名字甚是好听,当时确实湖水清澈,水上有浮莲花,偶有蛙鸣声声,常有妇人在湖边浣洗,也算莆田一景。
(二)
1979年,全院职工317人,仅有: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2人,核定床位300床。医院占地面积30亩(不包括分开出的卫校、防疫站),建筑面积12926m2;全院设有科室8个(内、外、妇、儿、传染、五官、中医、口腔等),全年门诊总数18万多人次,住院总数11656人次,年手术例数2890例,在当时的省内同级医院乃至全国同级医院中都是首屈一指的;历年来仅获省级政府奖励二项。全年接收大中专院校实习生138人。
而今天,全院占地面积近300亩,总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开放床位2000张。现有职工2000多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280多人,博士及硕士研究生180余人。设置61个临床科室,40个病区,近52种专业,1个院士工作站,9个医学研究所。年门诊数150万人次,年出院病人数7.5万多人次,年手术例数3万多例,35年来获市级以上科研项目80多项。医院多次获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巾帼文明岗、全国五四红旗单位、全国青年文明号、8次荣膺省级文明单位等许多荣誉。
(三)
1979年,我来莆田医院时,当时医院门前是一条宽不足10米的桃巷,沿街大都为旧平房。进大门必须经过门房,门房内有一部50门交换机,在当时的县城内大单位也算数一数二的。医院当时的门诊楼是1958年由省卫生厅拨款建设的二层砖木结构的房屋,面积1773m2,年门诊数不到20万人次;门诊楼后面也是省卫生厅同年拨款建设的三层内科病房楼(后改为儿科病房),设有床位100张;内科病房楼旁边,是一栋由印尼华侨郭金森先生捐款9万元,不足部分由医院自筹的放射科楼,面积1300m2。再往后是办公楼,很简陋,设在现在的长寿亭旧址,往西方向走是一幢1956年建的礼堂,当时全院召开职工大会都在这里举行(现为停车场),礼堂旁边一连片是单层的职工澡堂、职工食堂、厨房、开水房,一到吃饭时,这里最热闹,大家聚在一起边吃饭边聊天,气氛很浓厚,院内有发生什么事,在这里一下子都传开了。不像现在大家现在都住在不同小区的商品房,有时候几个月不能见上一面;往西南方,是一座在建的无菌制剂楼及行政办公楼,面积1945m2(现为停车场);隔巷相邻,是解放前余文光院长从英国募捐5万美元拟建设的“H形病房楼”(现称圣路加楼),后来由于经费不足,“H”形只建成了三分之二,外墙是砖瓦结构,各楼层地板为木板,计划容纳150张床位,1967年在未完成的基础上扩建了手术室、五官科、妇产科、供应室等,面积1800m2,成“H”形建筑缓解了“手术难、住院难”的问题,全院年门诊数1.2万人次,年手术近3000例,在当时算是市级医院的水平。由此楼下行,是1936年由余景陀院长发起筹建的雷夫子(首位英籍院长)纪念堂,经费由莆田社会各界人士募捐;在纪念堂旁边有一幢英式建筑的病房,系1925年莆田社会各界人士为纪念第二任院长华实而捐建的“华实产科院”(后改建为病房大楼),产科院对面隔一个小草坪场地是医院和福医大合建的宿舍楼,里面住有医院职工和医大实习生,一般一个家庭分一间房,医大实习生若干人合住一间。宿舍楼后面有小桥、流水的“宋亭”,院墙外面是潺潺流水的小西湖,靠近小西湖滨有一排木板房,木板房是解放前莆田霍乱、鼠疫大流行时收住传染病人的病房,旁边有一座小砖瓦房,是当时的太平间。解放后,太平间迁往医院西面后门,这间平房就用来住人,那时,我们刚分配的四名职工就安排在这间小平房里居住。由于宿舍紧张,这一住就是十多年!
1984年,由卫生部、省卫生厅和莆田部分工厂、企事业捐助及医院自筹部分资金,在雷夫子纪念堂及华实产科院旧址和小西湖滨木板房旧址上动工兴建病房大楼,建筑面积7800m2,第一期工程七层。1986年5月,省卫生厅同意病房楼八、九两层继续施工,所需经费和自筹资金计划由县政府自行解决,1989年10月18日院庆之际,病房大楼落成并剪彩,时任福建省委书记陈光毅也莅院参观视察。
1991年底,由印尼雅加达福莆仙广化寺总义祠及22位印尼华侨捐助394万元港币,加上自筹部分资金,在门诊楼旧址上动工兴建新门诊大楼,在莆田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翌年底,门诊大楼建成,主体结构六层,部分七层,总造价516万元人民币,建筑面积10072m2,是当时省内除省立医院之外的第二大门诊大楼,有效地缓解了“看病难”问题。
为了解决病房拥挤和“住院难”问题,不久,在病房主楼旁又自筹资金建设一座相互连接的新病房大楼,面积5726m2,投资790万元。其中,有2位印尼华侨捐资59万元冠名认捐2层,1999年投入使用。
2003年2月,莆田市人民政府同意我院在拱辰征地180亩建设生态型医院。经过征地、论证、青苗补偿等一系列繁琐的前期审批手续之后,2006年元旦,医院新区工程终于开工了。该工程按“三甲”医院标准设计,不仅力求功能齐全、设施一流,而且追求绿色原生态环境(保存特色荔枝林),并被列为省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6亿元)。建成一幢大型门诊大楼(六层),由门诊通往病房是一条医院街(两边是专家门诊及医技检查科室),直通住院部,住院部由两幢13层的高层建筑连成为一座大型病房大楼,手术室采用百级层流净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医院全部使用中央空调等先进设施。新区医院也于2012年3月全面搬迁运行。目前,一座规模在福建省内数一数二的现代化医院呈现在莆田市300万人民面前并为他们服务。而旧区百年老院区也已改造为莆田市妇女儿童保健中心,方便我市的妇女、儿童诊疗服务。
(四)
35年前,初来乍到,对医院的医疗设备所知无多。记得那时全县(莆田尚未设市)各医院最高档的设备,也就是200毫安的X光机了,医院有2台,还有1台接近报废。翌年,医院在经济管理上通过“开源节流,为医疗服务”的办法,节余部分资金,购置1台500毫安X光机。之后的若干年,医院陆续通过“节余留用”的方法,添置黑白B超、M超各1台,还有简易国产手术显微镜、心电监护仪、纤维胃镜、血气分析仪等医疗设备,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莆田算是高档、先进的设备了。
1989年,中国红十字总会一行6人莅院考证莆田县红十字会成立的历史时,那时,我给院长当秘书,有幸接待了他们,有一位红会干部问我,你们医院有没有CT?当时我很茫然,居然连CT是什么都不知道(当时大城市已引进CT设备)真是井底之蛙。以后,每每想到这件事,都觉得十分的无知!
莆田设市之后,医疗行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为了提高医院的门诊数、住院数,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各大医院纷纷购置、引进高精尖及大型医疗设备:1992年,莆田县医院与外省一家医疗设备公司合作引进了莆田第一台德国西门子全身CT扫描仪,价值450万元。当时,这在莆田是件大新闻,CT机运载回院时,场面十分壮观,由于是当时莆田最贵重的设备,医院特地请武警战士押车,警车开路,公安人员还在街道维护秩序,确保该设备安全。此后,莆田市内县区级以上医院渐渐地都有了头部CT、全身CT和螺旋CT,CT检查也成为临床诊断中的一项常用重要检查设备。
1995年,莆田医院投资近300万元引进美国惠普四个探头彩色B超,物以稀为贵,在全省算是第3家。时至今日,仅彩色B超就有十几台,尽管大量增加彩色B超,但每天做彩超检查的人仍然是络绎不绝,因为方便、无痛,且准确率高。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对健康保健的意识是很强的!
进入21世纪,随着微创手术如雨后春笋般开展,各种内窥镜如电子胃镜、肠镜、电子支气管镜、鼻窦内窥镜、电子咽喉镜、十二指肠镜、腹腔镜、胸腔镜、脑室镜、膀胱镜、宫腔镜、关节镜、椎间盘镜、手术显微镜等应运而生,从而推动了微创手术的迅速发展,极大地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和费用!
近年来,我院大力引进各种大型设备:各种内窥镜、数字化多功能X线拍片系统(DR)、超声胃镜、乳腺钼耙机、小C臂X光机、大型数字化大C臂平板探测器血管造影系统、电子直线加速器、DSA、移动CT、64排128层的螺旋CT(4部)、ECT、SPECT、核磁共振(3部)等等,千万元以上的一流设备纷纷登场。这些大型设备大都具备现代化、数字化、高清晰等多种功能,价值达4亿元。极大地提高了医院临床诊疗水平,为莆田市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不可估量的贡献!
(五)
记得,我刚到莆田县医院时,所见所闻的一些医学上的权威,大都是以普通外科手术著名的。所以,医院主要偏向外科方面,外科的人才较多,且有连续性。
卅年多前,代表莆田县医疗技术先进水平的普通外科手术有:胃癌扩大根治术、胃肠道单层吻合术、胃高选迷走神经切除术,肝叶切除术……,这在当时就是很有难度的手术了。追根溯源,毕竟圣路加医院至莆田医院的老前辈余文光、陈国熙等教授,洪惠忠教授包括洋人院长华实、孙道立等博士,这些英国剑桥出身的名医都擅长腹部外科手术。内科方面的权威人物是陈宠耀院长,他的专长是亚热带病学的治疗。
直到1984年,莆田县医院组织了一支小分队前往省立医院学习心脏手术,并于1985年5月,在省立医院心血管研究所专家的支持下,完成了首次4批23例心脏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接下来,这帮人就边摸索边独立开展心脏手术,其中,还为一例被列为中外医著手术禁忌症的艾森曼格综合征的先心患者施行矫治手术。从此,心脏外科手术范围不断扩大且开展微创手术,一步一个台阶,屡屡创新。
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专业分科逐步细化。大外科开枝散叶,分成普外、神经、泌尿、骨科、肿瘤、心胸、儿外科等专科,并设立了监护室,为开展高难度手术提供了更完善的术后监护。1990年起神经外科引进人才,开展一系列高难度颅内复杂肿瘤手术;1994年心胸外科已能陆续施行心脏瓣膜替换术;1996年骨科能开展CD系列装置在脊柱后路的临床应用。之后,妇科也开始了腹腔镜手术的临床应用;耳鼻喉科已从北京同仁医院专家手中学会并熟练进行鼻内窥镜常规手术。
二十一世纪初,医疗新技术与时俱进。2001年初医院泌尿外科和心胸外科连续开展了肾移植手术、心脏搭桥术获成功;2002年5月,骨科在全省施行首例人工髓核摘除+人工髓核置换术;2004年11月4日,心胸外科首例心脏移植手术获成功;2005年8月,骨科又在省内施行第一例椎间盘镜下等离子刀髓核消融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骨科还施行全省首例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的关节镜下人工韧带重建术,填补省内空白;2007年神经外科也在省内率先开展钛网辅助三维CT重建在颅骨整复术中的应用;2008年骨科又开展了脊柱后路微创技术,心胸外科施行单体胸腔镜下解剖性肺叶切除术,还有普外、心胸等多学科联手施行颈段食管癌切除、胃与咽吻合术;2009年以来,肿瘤科开展腹腔镜辅助下胃癌根治术,心胸外科施行心包内下腔静脉破裂修补术+肝破裂修补术,2012年普外科已能利用腹腔镜微创手术开展肝癌切除术等等一大批高难度、高科技的手术。近年来,市内其他兄弟医院也陆续开展了许许多多的新技术,从而推动了莆田市医疗技术水平的迅速发展。
三十五年的漫漫人生路,从曾经崎岖不平的小路,走向今日的康庄大道,我回首望着逐渐消失的小路,心中无限感慨。这里既有我逝去的青春,又有医院来之不易的大发展。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我衷心祝愿我曾经工作过的莆田学院附属医院的医疗事业,不断破冰前行,日新月异为莆田人民提供更高效、优质的医疗服务!
备注:本文曾获莆田市《我与卫生同行》征文一等奖